关注财经郎眼Daily,

  财经力Day Day Up!

  

  

  “

  昨天财经郎眼Daily用财经视角深挖了《人民的名义》的终极线索——经济线(猛戳这里:《人民的名义》终极线索,技术流刷剧指南!),很多郎友阅读后的留言让人脑洞大开,从反腐说到了中西方文明比较。中西方差异这个话题在各个领域都被人津津乐道,从经济、文化、到日常生活,甚至是医疗、教育、娱乐等等。然而通过对历史进程的分析,人们发现这一切可能只是源于一个偶然。今天财经郎眼Daily就来聊一聊中西文明分流背后的历史逻辑。

财经郎眼跨年2021下载(财经郎眼2020年终盘点)

  ”

▲世界文明演进历程(视频来源于网络)

  

  黑死病带来了什么?

  对于生活在中世纪的欧洲人而言,黑死病无疑是一场噩梦。它造成了全世界7500万人死亡,其中欧洲的死亡人数达到4000万,占总人口将近一半,差点就一举摧毁了整个欧洲。甚至蒙元帝国的垮台,都与这场瘟疫有着直接关系。

  

  ▲黑死病即鼠疫,发病时患者的皮肤上会出现许多黑斑,所以这种特殊的瘟疫被人们叫做“黑死病”。对于那些感染上该病的患者来说,痛苦的死去几乎是无法避免的,没有任何治愈的可能。

  

  ▲乔万尼·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1313—1375)在巨著《十日谈》里谈到了佛罗伦萨严重的疫情:他描写了病人怎样突然跌倒在大街上死去,或者冷清清地在自己家中咽气,直到死者的尸体发出了腐烂的臭味,邻居们才知道隔壁发生的事情。荒芜的田园无人耕耘,洞开的酒窖无人问津,无主的奶牛在大街上闲逛,当地的居民却无影无踪。

  瘟疫导致人口锐减,欧洲劳动力成本急剧上升。封建时代的欧洲农业单位生产能力大概只有中国的四分之一。加洛林时期,每产出一升粮食,大概需要消耗半升种子,休耕制度使土地得不到最大利用,农业生产使用的“萨克森轮犁”很笨重,生产时需要消耗大量的劳动力,相反,休耕制度倒是为畜牧业准备了好牧场,封建主们大多转向成本较低的畜牧业。

  

  ▲西欧海洋性气候特征明显,终年湿润多雨,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因素。图为瑞士琉森湖牧场。

  农业的转向使女性有能力投身到农业生产之中,他们与封建主签订长期劳动契约,不得不推迟结婚的年龄,导致所谓的“欧洲婚姻模式”(European Marriage Pattern)的产生。跟中国的“晚婚晚育”类似,这样的婚姻模式使欧洲人口增长放缓,生产的剩余得以积累,从而摆脱了“马尔萨斯陷阱”。在这个基础上,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经济逐步发展起来。

  

  ▲英国人口和经济学家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Malthus,1766—1834)提出两个级数的理论:人口是按照几何级数增长的,而生存资料仅仅是按照算术级数增长,多增加的人口总是要以某种方式被消灭掉,人口不能超出相应的农业发展水平。这一理论被人称为“马尔萨斯陷阱”。

  黑死病是一个偶然的冲击,世界上其他很多地区也曾经遭受过瘟疫侵袭,大量人口死于流行病。关键问题在于,这个偶然的因素一旦被加入整个经济逻辑链条中,它就构成了一种和政治、地理、生产方式之间的独特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以一种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方式,造就了欧洲与世界的断裂。因此欧洲现代化应当算是偶然中的必然吧。

财经郎眼跨年2021下载(财经郎眼2020年终盘点)

  

  中国能独立走向现代化吗?

  苏黎世大学经济史学研究者沃斯教授(Dr.Hans-Joachim Voth)认为,古代中国注定要长期停留在“马尔萨斯陷阱”中,在当时的中国,农业生产的效率极高,因此即使出现劳动成本上升的情况,地主依靠更大的收益,也完全有能力负担成本,不必转向畜牧业。

  

  ▲农业生产高效率带来粮食的丰收,粮食充足直接造成人口暴涨,这一点在中国明清到近代表现得特别明显。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南美洲的玉米、红薯等高效粮食作物在明代被引进中国,明末中国人口估计已有7000万,到了清末,人口总数已达4亿,20世纪后半叶,人口突破了10亿。图为明代人流涌动的绍兴市井。

  人口增长意味着传统农业经济模式的大规模复制,而产出的增长都会被人口的增长抵消,简单说就是普遍的贫穷。只要人口的结构不发生变化,新的业态不发展,中国独立实现工业化的概率几乎为0。

  

  ▲藉由“计划生育”政策,中国人为地设计了一场人口结构转型,使得经济增长转化为更高的人均收入。

  这当中也有一个吊诡,至少在十七世纪以前,中国人口的增长高于世界上其他地区,而中国的经济也在保持与人口同步的高速增长。新时期也有人提出质疑,明清时期,江南是中国最发达的经济区,棉纺织业的发展推动了商业化和市场扩张,商品生产已融入民众的经济生活中。在这个基础上假以时日,建立起规模手工业,逐渐发展工业化真的没有可能吗?

  争论涉及到一个老问题:中西文明谁才是现代文明的主流?我们过去认为的现代化,就是经济上工业化或者说产业化,政治上民主化。但产业化发展到今天,已经和十九世纪、二十世纪资本主义标榜的那个产业化完全不同了。民主化方面,中西方的理解也存在差异。

  

  ▲英国社会人类学家艾伦·麦克法兰(Alan Macfarlane,1941—)在《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这本书里就把现代社会的物质文明和价值观念归为“一场由英国传染到全世界的流行病”。

  对这个问题的争论还会持续下去,现代化的本质在核心方向上应当是相同的: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民主化的管理方式等等,中西方只是在争论达成目标的方法,并各自选择了适合自己特质的道路。

  

  完

  文案&编辑:伯言

  点击这里,回看往期精彩:

  《人民的名义》终极线索,技术流刷剧指南!

  郎咸平:雄安新区定义中国的未来&证监会34亿罚单整治资本流氓|独家解读

  郎咸平告诉你,房地产的真实属性! | 独家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