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随着李总理的互联网+概念以及万众创新,大众创业口号的提出,现在全国开始陷入全民创业的格局之中,有很多人抨击,怕陷入一地鸡毛的格局,这其实是有先例的,因为运动式的文化,总会陷入各种不太好的境地,我之前也曾抨击过不少,不过,跟以前总和政府唱反调不一样,我这次倒是很难得的认同了这个万众创新、大众创业这个口号。

  当然可能和我自己是多次连续创业者有关系,这十多年来,我一直在折腾,有成功,有失败,最大的感受就是,人活一辈子,总得多折腾点事儿,哪怕最后一事无成,也不负这个青春年少,逆风飞扬的时光。

  其实吧,任何事情到最后,都是会死的。

  所以,死前回望这一生,如果不给自己留点啥回忆,总感觉可惜了点。而创业事实上是能最大程度展现与众不同的人生的一个点。我自己这几年也做投资,投资过很多很多人,也有很多失败的,也有很多成功的,但他们大部分都会和我说一句话,创业一年学到的东西,比以前几十年学到的都要多。

  从这个角度讲,创业也是逼迫自己成长的最好方式吧!一个创业成功的人,其实回到最后,我们都会发现这样的人其实情商都挺高,因为创业路上吃过很多苦,也肯定吃过很多亏,才能使得情商变的很高,而跟情商高的人在一起,你会很快乐。

  一、没有安全边际的创业风险很高

  许多人都觉得“全民创业”会让很多人去创业,然后就产生了两个担心,第一是没人踏实地做事情,第二是创业失败后会让很多人陷入贫困危机。

  其实关于第二个,我也见过不少,怎么说?我个人其实并不是很鼓励所谓的没有底线的创业,没有安全边际的创业风险很高,而且往往会做的不好,大部分负债创业的人,结果都不好,千万别太去相信所谓的背水一战,破釜沉舟这种老套的励志故事。

  其实任何东西只要能够被拿来举例,本身就是说明这样的案例是个例,为什么我们说要向雷锋同志学习,那恰恰说明雷锋太少了,几乎是个案,个案是不能被推广的。

  你看到的成功背后,恰恰反应了绝大部分死了的结果。

  更多的创业成功其实是安全边际很高的创业。安全边际很低,会迫使创业者为了当前活下来,不得不去做一些违背自己初衷的事情,而且因为没有后手,使得他创业缩手缩脚,在很多重大选择上,不得不做最保守的战略,这样也往往让他放弃很多重要的战略决策。

  这个角度讲,我还是很相信雷军说的一句话,“创业还是要有烧不完的钱”,钱多可以让你任性的试错,钱少,你就只能步步走对。马云其实讲过一个事情,他说他当年忽悠别人跟着他干,很多人都是降低了一半的工资,所以说是破釜沉舟创业更容易成功。

  其实,怎么说呢,我倒是接触过其中一些很不错的人,我感觉实情并非如此。

  这里面我感觉分成两拨人,第一波是内心足够强大,且能力很强的人,对于他们来说,选择降低工资来阿里创业是典型的非常划算的事情。

  如果成功,他们会很好。

  如果不成功,其实无非浪费大半年时间而已,其中一个人还跟我说,最多一年时间呗,成就成了,不成了,当是度假休学一年,大不了再找工作去,找一份还不错的工作还是很容易的,他们的安全边际其实是极高的。

  所以,拿一年的时间和金钱损失去搏一个相对具备未来空间的工作,对于他们来说很划算,根本谈不上所谓的破釜沉舟,他们的创业成本其实不高。

  我见过很多创业者,都是这种情况,他们放弃所谓优越的工作去创业,压根谈不上是破釜沉舟,本身底子都很优秀,他们去创业也并非纯粹为了钱,而是的确感觉不去做点事情,有点对不起这辈子。

  马云自己也是如此啊!天生就是爱折腾的人生,你们会觉得马云如果创业失败会日子过的很不好吗?

  怎么可能,人家中文和英语口才如此了得,又是商务部的背景出身,创业失败了,也一样可以过很好的生活,安全边际也是足够高呢。

  二、还有一拨人是什么呢?

  还有一波去创业的人其实是屌丝,一无所有的屌丝,他们的安全边际也足够高,因为没有成本,他们是创业明显比不创业要好的群体,也是创业的主力军。

  从这个社会的构成上来看,大多创业者都是这两类构成的,而且是相互交叉的。我们从革命群体都可以看出,农民活不下去了,于是就揭竿而起,反正已经没有退路了,反倒是能奋起一搏完成逆袭,这个世界绝大部分成功其实都是被逼出来的,这句话真的很有道理!

  前几天,我师兄和我说了一句话,我觉得相当正确,他说,世界上的成功99%是因为欲望,1%是因为理想。

为什么不建议年轻人创业(年轻人创业不容易)

  我感觉屌丝创业是因为欲望多,没有钱想有钱,高富帅创业很多是因为理想。至少内心强大的人,更多因为是理想。

  当然回到最后,我认为,1%的理想主义者带着99%的屌丝,这样的组合比较好,聪明的人忽悠不聪明但有欲望的人跟着往前走的组织特别容易成功。呵呵!

  回到现在这个年代,我感觉更不需要负债创业了。

  这个年代如果你要创业,还无法获得别人风险资本的支持,要么就是你人品真的不太好,没人愿意支持你,要么就是项目真是太垃圾,在这个钱远远多于人的年代,稍微靠谱点的项目都会有人支持,你拿不到资金,只能说明前面两个问题:人品和项目。

  三、“幸存者定律”

  这里我再着重强调一下幸存者定律。

  我感觉我们国人的思维逻辑,都被我们小时候的议论文给害了,形成了极为煞笔的推导逻辑。

  二次世界大战时,美英联军对德国展开战略大轰炸。由于德国防空力量强大,美英空军损失惨重,国防部找来飞机专家,要求研究战斗机受损情况,对飞机进行改进。

  专家们检查了执行任务归来的飞机,发现所有飞机的机腹都伤痕累累,于是专家们建议,机腹非常容易受到防空炮火攻击,应该加强机腹的防护。

  最后,国防部的要求却是改进和加强对机翼的防护。因为国防部的一个统计学家发现,能够幸运返航的飞机,机翼都完好无损。这说明,被击中机翼的飞机都坠落了,而仅仅被击中机腹的飞机都返航了,应该加强防护的是机翼,而不是机腹。统计学里将这类因结果导致错误认知的情况,称为“幸存者偏差”。

  这种偏差其实无处不见,很多专家都和我说,这几年他的预测都准了之类的话,我说都是扯淡,那是因为你把不准的都主动屏蔽了,在认知和感觉中只留下好的。

  电视上说,一个老人保持健康的原因是因为每天早起,早睡,锻炼身体等等,那是因为他们主动把那些一样早起早睡,锻炼身体却很早死了的老人给主动屏蔽了。

  我们说一个人成功是因为勤奋和努力,那是因为他们把很多努力勤奋的失败者给忽略了,这种偏差必须被清醒地认识到,否则很容易被陷入自我催眠的行为之中,你觉得你不成功,那是因为你还不够努力,还不够勤奋,你炒股赚钱不多,那是因为你还不够专业,不够努力等等诸如此类的事情。

  五、三十五岁以上不创业

  至于第一点全民创业的事情,我觉得现实世界是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去创业的,我曾经说过三十五岁以上就不太适合创业了,很多人反驳我说,你看人家马云都37岁创业,为什么我们不能?

  我觉得这个事情,得要回到年代特征来看。我们社会其实可以分成几个阶段:

  1.第一个阶段是前喻社会阶段

  这个阶段一般在农业时代,在这个时代你会发现,经验很有用,老人是宝贵的社会财富,拥有更多的经验,你就可以让村子活的更好,如果没有经验,就会全村子饿死,所以传承很重要,代代相传,都是老一辈给后一辈的。

  2.第二阶段其实是工业时代

  这个时代叫中喻社会,这个时代,老人的作用降低,因为时代发展较快,许多经验跨过一二十年后就变得没有用了,所以这个时代往往是同辈之间学习,大家一起进入工厂,同辈之间优劣区分出来以后,后进向先进学习。

  3.第三阶段是指数化前进年代

  但人类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出现,整个社会进入了指数化前进年代,以前十年八年来看,不太会变的稳定社会开始逐步坍塌,规则开始很快发生了很大变化,你在一个行业还没有熬成专家,却悲哀地结果发现,这个行业就没有了。这个年代,同辈之间也发现无法相互学习了,于是就要向需求的发起端学习,社会变成了后喻社会,前辈向后辈学习,成为了很明显的一个趋势。

  这个趋势里我们会发现行业经验积累和年纪所带来的优势逐步坍塌了,在一个人三十五岁以上的时候,其实他跟二十多岁的孩子面临的竞争其实在资金上、经验上已经是同等了,并没有明显不同。

  所以,这个时候的创业,更多成为了比拼体力和试错成本的过程,谁更努力,谁成本更低,谁更容易成功。更何况从年纪来看,年轻人,有十次二十次的机会,但年纪大的人只有一次试错的机会了。

  总的来说,大龄创业者,对社会的敏感和固有的认知都很难改变,而且精力也很难跟年轻人对抗,甚至创业金钱成本也更高。

  同样的事情,年轻人一天可以做二十四小时,还能扛三四天,而中年人,稍微熬夜就吃不消了。

  同样的两千块钱,屌丝能干一个月,中年人可能只能做个十天,那么竞争力很难相当。

  所以这个时代,其实是屌丝比较适合创业的时代,跟过去的基础逻辑发生了变化,更重要的是创业人群加入以后,市场进入混战年代,一般人群参与越多,意外发生的可能性越大,能力会被弱化,被很多莫名其妙的事情搞死。

  我们投资过一个小伙子,都被认为特别能干,结果给了他钱之后,出了个车祸,彻底半年不能动,能干有什么用呢?

  世界上,竞争者多了,决定胜负在很大程度上不是一个纬度。所以年纪较大的人不适合创业,他们有眼光、有阅历,更适合去做一些辅助创业者创业的事情,而不是亲自上阵。

  4.创业是一种特质,一种内心不安分的折腾基因,不是人人都有

  至于很多人说李总理的这句话让世界上全民创业,最终会一地鸡毛。

  其实我感觉不太会,总的来说,我自己感觉,创业是一种特质,不是大部分都有的,很多人即使你逼着去,求着去,他们也不会去,创业是一种扎根在内心深处的不安分之心,绝大部分人都不会有,我们在创业的人身上都看到这种爱折腾的基因。所以,我也不觉得,李总理说的这句话真会让大部分人都去创业,他只是让很多内心本来就不安分,然后被社会规则逼着很安分的人被蹦了出来。

  我们过去的社会,确切说是个被规则束缚的社会,任何一个人从出生那天就被教育着按照惯例去做事情,一旦你出格了,就会被冠上不务正业的说法。

  我当年从银行辞职,放弃了很高的职位和薪水,跟我父母说,我要创业去了,我母亲哭了好几天,哪怕到现在了,想到这个还会哭,总感觉我现在过的很不好,宁愿我在银行里拿着稳定的薪水,也不想这样折腾,这种代沟和压力的现实存在,使得绝大部分被拍死在起步阶段,但内心的不安分,又每天都敲打着你的心,想着世界那么大,总得去看看。

  一部分人去了,一部分人停留了,于是人生轨迹也就不同了。

  我很喜欢的李白(张秉新),每天天马行空地想着各种各样的事情,不断尝试各种好玩的事情,我看过他很多很多的公司整改举措,有些担忧,有些赞同,然后会给他提些意见。到最后,他反驳不了我的时候,总会说一句,江南,人生不就是一场游戏么,让我玩玩吧,错了就错了吧。每次到这个时候,我就是觉得,是啊,人生是什么呢,不就是一场让自己开心的游戏么,玩玩吧,所以也就支持他很多我认为可以更保守点的决策了。

  5.互联网给了屌丝逆袭的机会

  互联网出现后,创业成本大幅度降低了,很多人因为没有钱,本来一辈子也无法创业,现在都可以了,以前创业要借钱,万一不成功,这辈子就完蛋了,负债累累。现在只要有个好想法,一堆人给你钱。

  我这几年投资了好几个众筹网,至少帮助了上千个人都能去试试自己的创业,使得创业再也不会是那么高门槛的事情了,所以,即使李总理不喊万众创业,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创业本身就是一个趋势,这个在大陆是好事情,在美国,白手起家,一直是美国梦的主旋律,美国人看到了很多一文不名的小伙伴,一个个成为富可敌国的企业家,所以,在美国相信技术的力量,相信个体的成功,社会积极努力向上。

  因为有榜样。

  在中国,这种情况因为互联网的出现也出现了,以前的富豪,很难是个体屌丝逆袭的出身,而且更多还是带有很大的不可言明的逻辑关系在里面。

  但是,因为互联网的出现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白手起家的创业富豪,改变了这个情况,我这三年至少看到了不下五十家三年前还一文不名的公司或者个人,借助互联网屌丝逆袭,超越了过去很多所谓的土豪,这个不断革新的年代,这种人的出现给了很多年轻人梦想和希望,中国梦也开始出现了,至少为社会树立了更多进取的可行性,我不知道别人是否赞同这个社会,但我坚信,这是有史以来社会给屌丝最大可能性的社会。

  黄晓捷师兄说,现在是几千年来最值得干点大事的年代,不去做点事情可惜了!我深以为然,互联网让高富帅和屌丝拉到了同一个层面,甚至反过来,屌丝在现在比高富帅还更有优势,大变革的年代,后发者比先发者更有机会,因为他们没有负担,创业的各项成本更低,现在的社会把创业拉到一个层面上,经验无用,金钱无用,一定程度上拉到比拼勤奋和努力以及机遇运气等一系列的能力之上。

  我在台湾、香港做演讲时,我说,现在其实台湾年轻人没有太大的逆袭希望。

  香港也一样,有希望的社会,不用担心出问题,在一个稳固统治的层级制社会里,年轻人的希望很渺茫,需要通过不断往上爬获得机会,而且出人头地的人凤毛麟角。但在互联网大行其道的今天,我们发现其实中国层级制不断地被打掉。

  现在的年轻人,只要够努力,肯勤奋,爱折腾,一般都会有很大机会去做点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一方面来自整个社会给了更多年轻人相对自由的空间,而且大发展和变革的时代里,年轻人也有了更多机会乘势而起。所以,我觉得这个年代去创业并没有什么大问题。下文我会说到孵化器为什么会死,孵化器为何大行其道。